我在上一篇文章《AI 带来的机会》里的观点是,更多的机会在 AI 应用上,我们应该着眼于应用领域的颠覆式创新。

行业内普遍的预测也类似:基础模型厂商会收敛到三家左右,更多机会(尤其是新公司的机会)在应用层,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 AI 原生应用出现。

什么才是 AI 原生应用呢?为什么没看到市场上出现很多所谓的 AI 原生应用呢?为什么行业看上去日新月异,但新公司在 AI 应用领域找到机会这么难呢?

AI 在应用中的角色

仅仅把 ChatGPT 看作一个技术创新是不合适的,它本身就是应用层面的颠覆式创新,它把大语言模型的能力进行了恰当的包装,占领了一个新兴市场。而 OpenAI 同时掌握着开发者平台,基于它的接口开发出来的类 ChatGPT 产品,总避免不了给人留下「套壳 OpenAI」 的印象,无法与 ChatGPT 竞争。

生成式 AI 技术催生的产品竞争还停留在功能阶段。如果我们认可「功能决定形式」,那么追求在交互或者设计上进行差异化就是伪命题。一来受到功能制约,也做不出来很不一样的交互方式,二来用户在选择这类产品时,还是以功能为主。等 AI 技术比现在「普惠」很多时,用户关注的重点才会从功能转移到可靠性、便利性和价格上。

既然 AI 原生应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,也许可以通过一个产品里的「AI成分占比」来大致判断它是不是接近 AI 原生。

Assistant API

OpenAI DevDay 给了一个旅行助手的例子,演讲者通过自然语言给出指令,AI 判断该做什么,然后通过调用函数、写代码计算去完成用户的指令,最后通过用户熟悉的图形用户界面给出反馈,比如标记地图等。这个体验很好的桥接了聊天式 UI、AI 和传统 UI,打开了很多关于 AI 原生应用的想象。

但这样的产品是以 OpenAI 刚发布的新模型作为支撑的,新公司很难做出这样的产品。模型能力和产品能力,可以说是一体两面。

行业模型的发展

有一种说法是,在基础模型之上,会有一些厂商来训练行业大模型,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任务。我对此持怀疑态度。对于定制化模型的需求可能是阶段性的,甚至是伪需求。随着基础模型能力不断增强,训练行业大模型的边际收益会逐渐降低,直到低于成本。或者说,未来的基础模型能力会如此之强,以至于只需要一点点改造就能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。

我觉得 AI 技术实施可能是一个颇有前景的行业,就像当年 ERP 支撑了很多技术实施公司一样。不过这个市场目前还不成熟,还有很多因素阻碍企业引入 AI 技术,例如大模型的商业价值不够清晰、企业本身数字化基础不完善、对信息安全的担忧等。

data

OpenAI DevDay 给了一个数据,92% 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已经在利用 OpenAI 的平台开发产品了。如果我们把这些大公司的行为看作 leading indicator, 那就有理由相信,引入 AI 技术将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后的又一个浪潮。

隐私问题

在个人层面和企业层面都有对隐私的担忧。如果要支持个性化,就要把隐私数据分享给AI,这安全吗?

其实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这样“暴露隐私”的关系了,比如秘书、家庭保姆、月嫂、私教、律师、投资顾问等,如果能放心的把隐私数据交给他们,那交给 AI 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。

因此在谈论隐私时,一定要具体一点。比如,上班时每天的日程安排算不算隐私,靠秘书来安排会议,做会议记录,算不算暴露隐私。我们个人的健康数据算不算隐私,透露给医生算不算暴露隐私。我们对秘书和医生的信任从何而来,我们有没有可能与 AI 也建立起那种信任。

隐私安全问题的背后,是对掌握如此强大技术的机构的怀疑。在 Bloomberg 对 Sam Altman 的一个访谈中,也提到了信任问题。Sam 说 OpenAI 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怎么把这项技术的发展和使用「民主化」到全世界的人,例如对齐数据该如何选取等。他觉得重要的是看 OpenAI(或者其他组织)在这方面有什么行动,而不是仅仅依靠「信任」二字。

个性化与技术容器

GPTs / bots 是一种推动技术应用的方式,通过更具体的 bot,降低人们认识和使用 AI 技术的门槛,让一个人可以驱使不同 bot 完成不同的任务。但如果每个人都有专属的通用 bot 岂不是更好?

AI 技术目前仍栖身于电脑、手机、汽车、音箱、电视这些智能设备中,如果有更适合它的容器,岂不是更方便?

Ai Pin

Humane 就是这样一家试图打造 AI 驱动的下一代智能设备的公司,他们的第一款产品 Ai Pin 也即将发布。我很赞同企业创始人的一个观点 — 我们的未来一定不是更多屏幕,而是让技术“消失”。

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(完)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