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人都是 Agent Builder
平时使用 AI 产品时,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:比如我想总结一篇文章,许多工具都会提供“总结网页”这个功能按钮。点击之后,系统确实给出一段话,但总觉得总结的长度、风格都不合适,却没法调整。如果实在想调,只能自己手动写一个很长的提示词,把要求解释清楚。这已经够麻烦了,更麻烦的是:就算调好了,这个产品也记不住。下一次还得重新来一遍。我们总不能把提示词记在小本本上,每次复制粘贴吧?
这个问题暴露了当下很多 AI 应用的设计盲区:提示词是被封装死的,控制权在开发者手中,而不在用户手中。
AI 功能,还是 AI 工具
在 AI Horseless Carriages 这篇文章中,Pete Koomen 提出了一个观点:真正强大的 AI 软件,应该让用户定义提示词,而不是开发者写死。尤其是那些“代表用户”执行任务的功能,比如写邮件、总结文章,如果提示词不能定制,产品就只能提供一种“通用平均值”的体验,难以真正贴合个体。
Most AI apps should be agent builders, not agents.
— Pete Koomen
他的建议是:与其封装几个按钮,不如把时间花在帮助用户写好提示词、构建清晰上下文、完善可调用工具链上。
这一点,正在越来越多优秀产品的设计中得到验证。
让用户定义自己的“小 AI 工具”
在 WWDC 2025 上,苹果展示了一项很有启发性的功能:用户可以自己定义 AI 要完成的任务,例如“总结网页内容”、“检查笔记”、“润色邮件”等,把它保存为一个可复用的小工具,并通过 Spotlight、Shortcuts 等系统级方式快速调用。
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:不再是开发者提供封闭的 AI 功能,而是让用户用平台提供的能力构建属于自己的 AI 使用方式。
实时互动、强调主控权的 AI 体验
NotebookLM 团队离职创业,新产品 Huxe 提供了一种有趣的体验:你可以以语音的方式“听”电子邮件、新闻、播客摘要等内容,并在过程中随时打断,与 AI 实时对话讨论。
这种方式并不强调“一次性生成答案”,而是将生成式 AI 看作一个动态工具,为用户个性化服务、即时反馈,真正体现出“人是主导者,AI 是工具”和“内容极度个性化”的理念。
构建智能体 ≠ 写死智能体
这几个案例来自不同方向,却指向一个共同趋势:AI 的控制权,正在从开发者手中转向用户。
- Koomen 强调提示词的可定义性;
- 苹果在系统层面释放 AI 的组合能力;
- Huxe 在交互上强化用户主导的节奏。
它们共同提示我们:与其追求“更智能的 AI 功能”,不如思考怎么让用户拥有“构建智能体”的能力。
每个用户,都是 Agent Builder
所以,如果我们把“智能体”理解为能自动执行任务、代表用户行动的系统,那么除了构建智能体本身之外,还有一个不同的产品思路:构建支持用户自行构建智能体的环境。
从提示词管理、上下文记忆、技能调度,到个性化交互方式……这些都是智能体“之下”的基础设施。而这些基础设施,正逐渐变得易用、开放、可分享。
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不远的未来:
- 写一个提示词,就能保存为个人工具;
- 工具可以在个人熟悉和喜欢的环境中使用;
- 使用方式可能是文字、语音、自动化;
- 内容是动态生成的,完全符合个人需求的,可交互的。
人人都是 Agent Builder,这或许才是生成式 AI 应用真正的下一个时代。
感谢@苏奇分享 Huxe 的案例,并和我讨论了很多这方面的想法。